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

欲买桂花同载酒,终不似,少年游

658 0
发表于 2025-2-19 16:19:59 |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
    我们的青春,再也回不去了。回不去的是青春,寻不到的是少年心。“旧游无处不堪寻。无寻处,惟有少年心。”“天下事,少年心,分明点点深”。   
    刘过《唐多令.芦叶满汀洲》:
芦叶满汀洲,寒沙带浅流。二十年重过南楼。柳下系船犹未稳,能几日,又中秋。
黄鹤断矶头,故人曾到否?旧江山浑是新愁。欲买桂花同载酒,终不似,少年游。
   前两句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只是一泓寒水,满目荒芦而已。这里的“满”字和“寒”字用得好,把萧疏的外景同低徊的心境交融在一起,勾勒出一幅黯淡的画面,为全词着上了一层“底色”。细品这残芦满目、浅流如带的词境,不止气象萧瑟,而且写出了居高临下的眺望之感来。
   二十年前,也就是安远楼落成不久,刘过离家赴试,曾在这里过了一段狂放不羁的生活。所谓“醉槌黄鹤楼,一掷赌百万。”--《湖学别苏召叟》,以及“黄鹤楼前识楚卿,彩云重叠拥娉婷”--《浣溪沙。赠妓徐楚楚》,这就是他当年游踪的剪影。二十年过去了,可是以身许国的刘过却“四举无成,十年不调”,仍然一袭布衣。此时故地重经,而且是在这个危机四伏祸乱不远的时候,怎不令人凄然以悲呢?句中的“过”字点明此行不过是“解鞍少驻初程”的暂歇而已。“未稳”上承“过”字,说明行色匆匆,钩锁紧密,见出文心之细。“能几日,又中秋”,意谓不消几天,中秋又来到了。一种时序催人的忧心、悲感和无可奈何的叹喟都从这一个“又”字里透露出来。三句迭用“犹”、“能”、“又”等虚字呼应提携,淋漓尽致地将词人心灵的皱折揭示无余。
    初闻不知曲中意,再听已是曲中人。上学时学到这首词的时候,大概只是浅浅的去思考一下这种情景,二十年后,路过当时的学校,因生源减少,学校已经倒闭变成了乡政府。故国神游,多情应笑我,早生白发。那年还在用书本压邻桌女孩的头发,转眼间20年过去,我已白发丛生。

评论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月色笔记 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 Powered by Discuz! W1.5
关灯 在本版发帖 返回顶部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